科室主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室介绍 > 健康科普 >

临床医生如何解读分析超声报告

时间:2018-03-18 13:5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每次超声检查后,患者都会将超声报告送到临床医生那里,期盼着临床医生为他们解读报告,往往由于临床医生缺少“超声影像”这个概念,加之在繁忙的门急诊工作中,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为病人解读报告,只是根据超声提示就确定诊断,另一方面超声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往往成为首选检查项目,申请单写的非常简单,超声医师也因为患者多、时间紧,与患者交流少,没有仔细询问全面了解病情和临床资料,近凭超声图像就直接作出诊断,忽视了“同病异图”和“异病同图”的现象,给患者的解释很容易出错。

  综合分析是医师的基本功,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日益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病情发展的估计不足或过于乐观,对医师的处置、疾病的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不理解,缺乏心理准备,无法接受现实,误以为医方没有尽力或诊疗不当,甚至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加强临床医师对“超声影像”概念的认识和超声医师与临床医师间的沟通显得尤为关键。

  下面总结几点临床常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供临床医师参考:

  患者无异常

  超声医师经过认真仔细检查,根据超声征象并结合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等情况的了解,综合分析后,考虑“未见异常”。临床医师看到此类报告,首先核对临床资料,看看是否真的无异常。同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超声检查不同于放射、CT、核磁检查,它具有特殊性:单独作业。即自己检查、

  自己诊断、自发报告。特别是在工作量大、急诊多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完任务,抢速度,匆匆检查,草率发报告,缺乏集思广益,互相印证,查阅文献,没时间与其他检查结论互相印证,追踪病例不及时,时常出现差错、漏诊、误诊等现象,与临床间缺少交流。

  2、 从事超声的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与知识面的掌握各有不同,对图像

  的识别和分析能力、临床经验等的各方面差异,造成了检查结果的不同。作为临床医师,对于与临床不符的诊断应经过多次反复检查确认,或是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补查,经过认真核实结果才可告知患者本次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

  3、 随着超声诊疗规范的贯彻和普及,超声的描述用语也在不断完善,超声提示脏器

  “正常”,其内涵较广,它包括脏器物理特性,这种结论及不客观又不现实,容易引起医疗纠纷。“脏器未见明显异常”的提法是否就准确呢?因为其中同样存在着“明显异常”和“不明显异常”之间的界定。另外不能直接用病理学术语直接作为超声诊断结论,因此,超声检查操作的统一规范,术语的正确使用标准的统一可有效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超声所提供的报告是有限责任报告,反映有限时间内所做出的客观判断,临床医师在告知患者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患者有异常

  如果有异常,报告中必定指出异常是弥漫性还是局灶性;是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混合性。临床医师应加强与影像科室间的沟通联系,正确理解报告描述内容并给予患者合理解释。

  1、 多次检查结果差异大

  超声影像本身不同于CT、核磁等大型检查设备,检查切面固定,统一阅片讨论后再做诊断,减少了误诊率。而超声检查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势必会存在测量差异,包括几次检查结果大小差异,同一医生检查前后差异,也有可能诊断良恶性的差异,乃至与临床病理检查的差异等,这些差异无疑会给患者和临床医师带来困惑,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2、 了解异常回声的性质

  临床医师必须了解超声是物理诊断,超声报告中要提供对局灶性异常的物理性质的描述。如囊性、实性、囊实混合性、局灶性病灶内的血流情况以及血流参数,这些描述是定性的依据,这里还要注意物理性质的动态变化,而且有些重要的阴性所见也应描述,因为有些病变在其发展过程中,声像图也会出现动态变化,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超随访来复核最初的诊断,超声医师应正确地把这种变化以报告的形式反映给临床,并且提供可能的病因放在括号内,如“符合…..”、“……不能排除”、“……可能性大”、“……可能”、“……待排”,这些提示是超声医师根据图像信息,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的结果,供临床参考。临床医师了解了这些超声用语的内涵,也就了解了超声医师当时检查进行的深度,为临床进一步检查提供了信息。 (责任编辑:小东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