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提倡送检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细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金标准;血培养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发热患者中有 5~15% 血培养阳性;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没有哪项微生物试验比血培养更重要了。 2. 什么时候进行血培养? 怀疑感染或脓毒血症时,应常规做血培养,如:不明原因发热或体温过低;休克、寒战、僵直;严重的局部感染;心率异常加快;低血压或高血压;呼吸频率加快。 3. 怀疑血流感染,什么时候采血时间最好? 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 0.5~1 h 内采血;也可于寒战或发烧后 1 h 进行;在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采血;如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无需同时或短时间内完成几套血培养采集, 除非怀疑存在持续性菌血症时 (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4. 为什么每套标本中应包含厌氧培养? 厌氧培养能提高厌氧菌感染患者的诊断率;提高临床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报告时间提前。说明: (1)厌氧瓶除了检出厌氧菌,另外对葡萄球菌、肠杆菌菌科细菌以及苛氧菌的检测有优势。 (2)资料显示 16% 的链球菌和 17% 的肠杆菌科细菌血培养时仅厌氧瓶报告阳性 。 (3)研究者对 7072 份同时做需氧瓶和厌氧瓶的血培养结果分析显示,640 份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 9%,其中需氧和厌氧瓶同时阳性为 55%,仅需氧瓶阳性为 26%,仅厌氧瓶阳性为 19%。(4)研究显示需氧瓶有 9% 比厌氧瓶早 1 天报告阳性结果,而厌氧瓶有 5% 比需氧瓶早 1 天报告阳性结果 。 5. 应该采几套血液标本? 研究表明,不同血培养套数检测灵敏度不同 1 套为 73.2%2 套为 93.9%3 套为 96.9%因此建议:成人:最少 2 套,3 套更好;儿童:一般只采需氧培养瓶。以下情况时,考虑厌氧培养:分娩过程中延迟破膜的新生儿、母婴垂直传播的绒膜炎、慢性口腔或鼻窦感染、蜂窝组织炎(特别是肛周及骶骨)、腹部感染体征、咬伤、破伤风、脓毒性静脉炎、接受类固醇治疗的儿童。 6. 标本间隔多久采集? 非持续性菌血症:同时或短时间内采集 2~3 套血培养,因为体内巨细胞会在 15~30 min 内清除进入人体内的细菌;可疑急性心内膜炎:治疗前 30 min 内采血 3 套;可疑亚急性心内膜炎:第一天治疗前,每隔 0.5~1 h 采血,连续采 2~3 套。如果结果阴性,第 2 天、第 3 天再抽取血培养(24 h 内采血不超过 4 套)。 7. 每次采集血液量是多少毫升? 成人:每瓶 10 ml,每套 20 ml,两套共 40 ml;儿童:按年龄和体重采集足够的血量,不超过患儿总血量的 1%。新生儿:≥ 0.5 ml/ 瓶;婴幼儿(1~36 个月):≥ 1.0 ml/ 瓶;(≥ 36 个月):≥ 4.0 ml/ 瓶。 8. 接种时关注事项,首选注入哪个瓶子?血量充足:先注厌氧瓶,后注需氧瓶,避免空气进入;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剩余注入厌氧瓶,因为多数菌血症是由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导致的。 9.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如何送培养? 保留导管:至少采集 2 套标本,1 套来自外周静脉,另 1 套来自中心静脉导管,2 套标本采集时间 <5 min;不保留导管:从独立外周静脉无菌采集 2 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 5 cm 导管尖端或近心端送实验室。 10. 血培养瓶应该如何保存? 接种前后的血培养瓶应保留在室温,不得冷藏或冷冻;接种后应尽可能快地(最好在 2 h 内)送到实验室,如有任何耽搁,仍应在室温下保存。 11. 血标本阳性结果应该如何解读? 常为真正的病原菌(>9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很少为真正的病原菌(<5%):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芽孢杆菌;纠结彷徨的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责任编辑:小东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