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主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室介绍 > 健康科普 >

脑小血管病与卒中后抑郁

时间:2018-08-08 08:5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颅内小血管病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认知、影像学和病理表现的综合征,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20-30%。CSVD与抑郁关系密切,其机制可能与小血管病变对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的破坏有关。

  卒中后抑郁(PSD)是在卒中发病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或快感缺乏为主要特征,并持续2周后以上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各研究报道不一,一般在25-79%之间,在卒中发病后10年内保持稳定上升,卒中发病5年内的累积患病率为39-52%。PSD不仅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更可能会增高脑血管病的致残率、病死率以及认知损害的发生率。

  LI与PSD

  LI(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小深穿支动脉(直径100-200um)闭塞引起的一种缺血性卒中临床亚型,为CSVD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5%,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急性或逐渐起病,一般无头痛,也无意识障碍。由于腔隙性梗死的病灶较小,许多患者并不出现临床症状,大约有3/4的患者是由尸检证实诊断的。

  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24%,病理学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腔隙,头颅影像学表现为直径<15mm的腔隙灶,临床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LI多位于皮质-皮质下、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CT扫面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影,MRI对L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能更早地检出更小的梗死。

  Crool等的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显示,位于深部白质的LI与抑郁症状高评分相关,其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主动性下降,且抑郁症状随时间而波动。有研究显示,位于皮质下、基底节、丘脑和深部白质的无症状LI与抑郁风险增高相关,其机制可能是小血管病变对情绪环路的破坏。病灶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LI后抑郁可归类于PSD。

  Santos等认为,长期血管负荷慢性积累形成的丘脑和基底节LI在一定程度上为发生PSD的先兆,并指出腔隙性病灶 越多,PSD风险液越高。

  PSD的发生率高,不仅会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而且可能会增高卒中的致残率、病死率和认知损害的发生率,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随着对CSVD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在PSD中的作用。不少研究显示,慢性微血管病变可能在PSD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CSVD和PSD之间的关系和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从而为PSD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小东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