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主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科室介绍 > 健康科普 >

艾灸疗法您知道多少?

时间:2020-03-10 15:51来源:未知 作者:bygk 点击: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利用点燃用艾绒制成的艾柱所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中华医学的一大瑰宝。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防病保健。艾灸的治病原理是通过艾灸的燃烧热量刺激自身经络中的阳气来舒筋通络、调和阴阳。艾灸所产生的热量,是一种短红外波,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其渗透能力是一般远红外波的3-4倍。艾热可以直接穿透脂肪、肌肉层而作用病灶,艾灸远端穴位时,可强力冲开堵塞的穴位、疏通经络,调理五脏六腑功能,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的目的。

  
▲针灸推拿科艾灸治疗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归属于“疫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时,接受媒体采访中介绍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邪为“寒湿”,中医可以试用如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胃脘、足三里等,可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月8日,中国针灸学会发布了一份红头文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一版)》,官方郑重发声说明艾灸确实有帮助。

 

  艾灸的功效一

  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都是依赖于气血的作用,中医说“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这句话说明血液在经脉中可以流动,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中医说“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艾叶性温,点燃后艾灸,可以使热力直达皮肤经络,温气行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就有利于气血的运行以及营养物质的输送。寒湿等病邪,在侵犯人体后,往往会堵塞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力,能够祛除体内寒湿,快速打通人体淤堵的经络,以达到因为经络堵塞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经络不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疼痛,经络通了,气血的运行就顺畅了,疼痛也就自然消失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通的方法来治疗。

  艾灸的功效二

  防病保健。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瘟疫病。而现在正是“温疟毒气”肆虐之时,所以艾灸可使疫毒“不能着人”。民间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这说的就是艾灸防病保健的作用。在《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艾灸可以提高人的正气,从而使邪气不能内侵。

  艾灸的功效三

  消毒杀菌。艾香芳香辟秽,消毒杀菌。现代研究证明艾叶燃烧产生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有医学专家提出运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艾灸的功效四

  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会导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这本古书籍中说道:“陷下则灸之",所以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艾灸。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说明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也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等病,可加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 (责任编辑:bygk)